东晋:从北归流民帅之子开始_第一百一十一章 乌江县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一章 乌江县城 (第1/3页)

    赵越与田七不急,赵盛却是有点着急了。

    “麟哥儿,不若小弟领一百人先去历阳,给你探探路,如何?”

    这跟着蜗牛一般行军的队伍,赵盛是觉得太过于无聊了。

    赵越轻轻摇头,说道:“不行。”

    “唉~”

    赵盛叹了一口气,说道:“听说这大江上有不少水匪,不若我去打打水匪,也权当是帮麟哥儿你练练兵,如何?”

    练兵?

    赵越又是摇头。

    “我们才多少人,还想去打水匪?”

    这江上盘踞的水匪江匪,有的是数百人,有的是上千人,可不好对付。

    赵越手底下全是新兵,干嘛去招惹别人?

    而且...

    就算是有把握能够胜过那些江匪水匪,这打仗肯定是有消耗的。

    还没到历阳的,带过去的本部士卒就死了一大半,他赵越的脑袋是给驴给踢了不成?

    “盛哥儿便耐心些,现如今连行军的寂寞都耐不住,将来如何能够做一员大将?”

    田七的话算是抓住了赵盛的性情了。

    “也罢了,我去做塘报骑兵总行了罢?”

    说着,便纵马而去。

    田七在一边摇头。

    “盛郎君性子稳不住,到了历阳,麟哥儿得好好说道说道,莫要坏了大事。”

    赵越轻轻点头,又轻轻摇头。

    “该说的话我自然是会与盛弟说的,不过...他这个人大局上还是稳得住的。”

    对于赵盛,赵越对他的性情也是有一些了解的。

    别看他五大三粗的,有些时候跟一个滚刀肉似的。

    但其实这小子粗中有细,机灵着呢!

    “不过...夜间行军,倒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赵越身后,赵忠说道。

    “是啊!夜间行军不易,急行军便更加不易了。”

    《孙子兵法》强调:“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

    也就是说,每天一百里的强行军,只有体力好的士卒可以跟上,体力差的只能落在后面,高强度的急行军只会导致大量的士卒掉队。

    在浩繁的史籍资料中,“倍道”一词频频出现,倍道,也就是用加倍的速度行进、兼程赶路的意思。

    历史上,诸如嘉靖时期仇鸾部众一昼夜的行军速度达到一百五十里的倍道行军并不鲜见,但能在急行军之后,像仇鸾军一样保持战斗力的却不多。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了曹操在当阳时急行军追击刘备的情况:“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此次追击战中,曹操轻骑兵一天一夜急行军300里(汉里短于明里,约莫后世120公里),就被诸葛亮说强弩之末,必然不能击穿鲁缟。

    事实上,曹操军能达到这样的行军速度背后,极有可能是一支舍弃了辎重、一人多马的顶配轻骑兵。

    但即便如此,奔袭后的军队也很难支持后续作战。

    虽是轻骑兵,武备方面还是要配备基本的甲胄、弓箭、武器等等,加上骑士本身,对于马匹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而在骑兵作战运用中,马匹的耐力十分有限,依仗的是马匹奔跑时的冲击性。

    在后世的马匹耐力赛中,无负重的最优秀赛马可以在接近一天的奔跑中保持每小时接近二十公里的速度,一天下来,在大量马匹掉队的情况下,部分马匹也能跑到一百多公里。

    换在两汉三国时期,如果敢于面对大量骑兵掉队、到达的骑兵马匹无力冲刺、事后大量马匹残废报销,无法再充当战马等种种损耗情况,曹军的轻骑兵是可以做到以如此速度的急行奔袭,只不过付出的相应代价也颇为惨烈。

    所以,长途奔袭过后,一方面舍弃了补给辎重,另一方面人马困乏,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并非是诸葛亮贬低曹军。

    《三国志》正史中所记载的,张飞只率二十骑兵就敢在长板桥拦住曹军,曹军之中“敌皆无敢近者”或许并没有过分的夸张,高强度行军之后,战斗力急剧下降几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